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历史野记
70年代知青返城潮 5天3000对夫妇离婚
[ 编辑:admincn | 时间:2013-11-23 01:52:43 | 浏览:次 | 来源: | 作者: ]

  成功率低也与择偶步骤和策略有关。一个完整的择偶过程包括:远望、近观、详议、网聊和面谈,其中前三个步骤由父母或亲友代办,后两个步骤是本人出场。

  总体来说,相亲角的被访者谈到找对象都有一个基本的原则:父母负责筛条件,子女掌握感情关。“白发相亲”的本质是待婚男女的父母在世俗的市场机制中“代理”子女寻求理想的爱情,其成功率低,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人们试图用一种市场的方式去解决情感的问题。

  东方早报:虽然成功率很低,但相亲角聚集的人气却越来越旺。

  孙沛东:主要是因为它具备了很多潜功能。这正是“白发相亲”现象背后的社会学内涵。首先,它是知青一代父母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的新途径。对于他们而言,相亲角不仅是为子女寻找结婚对象的地方,更是排忧解闷的场所,是他们的情感驿站。我在相亲角将近一年,每一个访谈都是以被访者的倾诉开启。往往一个人的情绪会传染给周围人,单个的“诉苦”变成了集体的公诉。他们在相同生活经历基础上的情感交流又能够增强这个群体的认同和凝聚,两者相互作用并强化。其次,它是知青一代父母交流日常生活信息的新平台。再次,它也扮演了单身老人择偶的“鹊桥会”的角色。另外,它或多或少减少了外地家长对于上海的陌生感和疏离感。

  所以,与为子女寻找到一位合适的结婚对象相比,相亲角在更大程度上是满足了父母们自身的需求。相亲角真正演绎的并非“剩男剩女”的戏码,真正的主角其实是他们的知青一代父母。知青一代在婚恋大事上曾经被“党疼”“国爱”,而今他们的子女要解决婚姻问题时,国家却早已从私人情感领域退出。市场化对日常生活的入侵,以及国家对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性领域的改制,迫使城市居民凡事依靠自己的程度达到了1949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相亲角上展露无遗的就是知青一代的这种集体性焦虑,是他们对当下经济、政治和社会变迁,尤其是市场化的一种回应与策略。而相亲角同时也具有排遣这种集体焦虑的潜功能,它为他们提供了怀旧和抒情以及日常交流的空间。

  “剩女”是被社会建构的伪命题

  东方早报:你的研究发现,被征婚者以女性白领为主,相亲角里女方的父母远远多过男方的亲友,“剩女”嗷嗷待嫁,“剩男”则一副施施然待价而沽的模样。这种现象你怎么看待?

  孙沛东:我觉得“剩女”只是被社会建构的一个伪命题,其背后隐含一个二元对立的性别价值体系:男主外,女主内。“剩女”话题的盛行,彰显了作为规制手段的婚姻和家庭的权威。它的盛行,也离不开市场化媒体的积极参与。底层青年男性择偶难和城市青年女白领难觅佳偶,媒体和大众更关注哪个话题?“剩女”话题性感又富有挑衅,易赚足注意力,相亲节目、相亲网站、婚介、偶像剧、该题材的漫画和小说等因此欣欣向荣。它不但推动并固化了“剩女”在日常生活语言中的普及,而且巩固了社会对女性进入婚姻的期待和规制。

  如果说“剩女”是个假命题的话,广大农村的“剩男”的择偶和婚姻才是真正的问题。在农村,处在择偶婚姻链条最底端的这部分男性完全处在劣势。没有结婚可能,找不到配偶,而要几代人砸锅卖铁凑出钱来去更偏远和贫穷的地方买一个老婆的农村“剩男”被忽视了。《盲井》和郝杰的纪录片《光棍儿》给观众带来震撼的原因也在此。

  东方早报:你认为“白发相亲”现象所揭示出来的更深刻的社会内涵主要有哪些?

  孙沛东:第一,就是相亲角以阶层内婚为目标的择偶标准表明整个社会结构的开放性进一步降低,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转型期阶层壁垒已经强化和社会结构业已固化。婚配模式是衡量社会结构开放程度的一个指标,通过婚配模式的变迁,可以透视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相亲角的实证研究发现了十分明显的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阶层内择偶偏好,是明显的同质婚。第二,通过“白发相亲”这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市场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家庭结构由“非市场化”向“市场化”的转型。第三,中国当下的社会转型中重要的一环是由家庭本位转向了个人本位。计划经济下,国家,尤其单位制是个人缔结婚姻关系的重要渠道,单位对个人的监控很强,离开单位,个人无法立足。婚姻制度也是在一个封闭的民族国家内发生作用,并影响个人的私人生活领域。而在市场经济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个人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物质化、市场化、消费主义化等观念渗透到私人的情感生活世界。一方面,个人主义增强,体现为一种“外扩型”的态势,个人在私人生活领域,尤其是情感生活世界中的“反思性”、“试验性”、“选择性”增强,个人的民主化和自由化步子越迈越大;另一方面,传统的婚姻制度和择偶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力逐步萎缩,体现为一种“内缩型”的态势。总之,对于婚姻制度而言,市场化是一种外在的影响力,其背后隐藏的是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新变化。

  东方早报:“白发相亲”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吗?

  孙沛东:“白发相亲”不是大陆的特例,华人圈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中国台湾、新加坡、北美等华人聚集的国家和地区近年也出现了类似的相亲会。《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2008年9月7日CliqueWise红娘公司在芳林公园Speaker‘sCorner举办了新加坡历史上的第一个“家长相亲会”。有些父母不但考虑“候选人”的外貌、学历、工作、收入,对其父母的阶层地位和社会背景也很重视。

  【简介】孙沛东,女,陕西铜川人。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师。研究领域包括消费与时尚、婚恋与市场、国家与社会。专著《时尚与政治:广东民众日常着装时尚(1966-1976)》即将出版。

[上一页] [1] [2]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贺龙因大雨与第三任妻子薛明结缘 [下一篇]迫害贺龙真相:断绝供水40多天 未留救命药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