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历史野记
是什么原因让粟裕三次辞元帅军衔?
[ 编辑:admincn | 时间:2014-11-23 19:18:19 | 浏览:次 | 来源: | 作者: ]

 Img377426176.jpg

  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李银桥,是他的贴身“影子”,后来多次回忆说,在中南海颐年堂,中央书记处曾谈过粟裕的军衔。元帅、大将人选按规定只能由中央书记处决定,当时的书记处相当于1956年9月八大后的政治局常委会,书记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刘少奇、 周恩来、陈云。

  1955年的军衔制,特别是将军以上级别的授衔,的确有些令毛泽东为难。

  张爱萍之子张胜说,当过一把手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最复杂的莫过于人事问题了。“许多重要的人事安排,并不是简单地看功劳和能力的,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人际关系以及各个方面平衡的需要。这也许会是个令人尴尬的话题。”

  张胜似乎说出了1955年毛泽东的心里话。

  由于不仅仅是出于军队正规化的需要,还是对开国将领们有史以来一次总授衔,多少带点“梁山好汉英雄排座次”的味道。而且,从西汉宣帝“麒麟阁十一功臣”、东汉光武“云台二十八将”,到唐太宗开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国似乎早就有“排座次”的传统。

  因此,最高统帅部极为慎重,酝酿、筹备几乎达五年之久。“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一介书生杜甫当年尚有如此霸气的一问,授衔的将领们也大多把军衔看成是对自己过去战功、对革命贡献大小的一种肯定,而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专业技术职称。

  授衔的方案几易其稿,结果终于出来后,一位老红军听说自己只授少将军衔,大失所望,说了一句贻笑大方的名言:“我要把那个牌子挂到狗尾巴上去。”还有人因此闹情绪,两三天不吃饭,甚至哭起了鼻子。

 

 

 1/8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脱北者”最高官或被朝鲜暗杀 [下一篇]周恩来外交风范:与人打交道非常注意细节(图)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