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奇闻趣事
河南郭庄千年楚墓流沙暗石防盗 博弈17伙盗墓贼
[ 编辑:admincn | 时间:2013-11-19 20:55:22 | 浏览:次 | 来源: | 作者: ]

  新华网郑州6月17日电(记者 桂娟)在中国发掘的众多古墓中,河南省上蔡县的郭庄楚墓以其奇特的防盗术和防盗效果而独具一格。亲手发掘了这一古墓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马俊才说,“千方百计地防盗,百计千方地去盗,历经千年斗争后,它还保留下来大批珍贵国宝,真是个千年奇迹。

  据了解,随着2005年发掘工作的展开,马俊才他们发现了大大小小17个盗洞,其中年代最早的一个是战国盗洞,位于墓室北口外约3米处,这是一个阶道式的斜向洞,向下发现积沙后停止。这表明,该墓修建不久后便开始被盗。

  虽经多次盗扰,郭庄楚墓的椁室内仍出土了各种青铜器物1000余件,玉器200余件,其中不乏精美青铜重器,最大的圆形盖鼎口径80厘米,在楚国青铜器中体量仅次于楚幽王墓里出土的大鼎,两件四龙耳铜鉴口径65厘米左右,形体较大,两件双龙耳方壶,花纹精美。大批青铜器的出土令人叹为观止。

  既然曾被盗,为何墓坑还会存留着升鼎、石磬等大量珍贵文物呢?

  马俊才说,这归功于该墓构思巧妙的防盗设施,它的防盗理念体现在选址、封土、填土、墓葬结构、设置木箱类疑棺、积沙积石等多方面。特别是它所采用的积沙积石的防盗方法,使盗墓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墓内停留,后来棺椁倒塌以后,大量沙石堆积在棺内,有效地防止了被盗。

  谈到积石积沙的防盗原理,马俊才说,积沙主要是防盗,盗墓者挖洞挖到积沙层,沙子会流到洞里,沙子流动会带动石头塌方,从而击打盗墓者,因此,盗墓贼不可能在大范围内施盗。

  这个墓的填土下面有厚近11米的积沙,估计原有积沙在3000立方米以上。沙层中精心埋藏积石、木箱室、椁室。积沙为黄色细沙,非常纯净,流动性很强。考古人员在积沙层中发现了1000余块积石,最小的仅3公斤,最大的165公斤。这些石块石质石色多样、形状不一,但边角都十分锋利,应当是特意开采并经过有意拣选的具有杀伤力的石块。

  马俊才说,石块放置的位置也是精心设计的,大致可分为乱石层、蒙顶石层、贴顶石层、拦腰石层和卧底石层,可以防止盗贼从不同的部位进入。散乱分布在积沙上层的乱石层,残存50余块,其中既有9公斤左右的小石块,又有100公斤以上的巨石,位置大小均无规律,起到了冷石“暗器”的作用。

  除了积石积沙,椁室上方的沙层中还埋有两具木箱室,周围暗藏冷石,这是专门迷惑盗墓贼的疑棺。造墓人采取了如此严密的防盗措施,足见其良苦用心。

  郝本性说,该墓严密的防盗措施表明,造墓之初就有了明确的防盗意识,也说明战国时期盗墓风盛,社会秩序失去控制。防盗还有可能是为了防止政治报复,当时蔡国被楚军打败被迫迁都,百姓背井离乡,临行时,蔡人到老祖宗坟前哭坟,认为对不起老祖宗,同时对楚人怀有深刻的仇恨。为了防止掘墓鞭尸等报复行为的发生,楚人在修墓时费尽苦心。

  马俊才说,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铜随葬品为探讨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青铜礼乐器器形宏大、纹饰精美,其豪华程度在楚墓中仅次于安徽省寿县楚幽王墓,只有河南淅川下寺王子午墓和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与之相当。由于盗扰严重,随葬品中仅残留5件升鼎,但别的器类近乎完备,说明墓主人是一位地位显赫的楚国最高级贵族。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刘旭)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江西发现罕见“野生灵芝王” 高达90厘米(图)  [下一篇]七月婴儿食管短一截胃在胸腔 已做手术进行修补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