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奇闻趣事
探访医学院尸体解剖课:尸体前师生默哀三分钟
[ 编辑:admincn | 时间:2013-11-19 21:01:48 | 浏览:次 | 来源: | 作者: ]


  解剖尸体前师生默哀3分钟

  □ 晨报探访南医大解剖实验楼,与学生共上解剖实验课

  □ 南京遗体捐赠者近5000人,医学事业发展仍急缺遗体

  在周星驰喜剧电影《百变金刚》中,那个将人体解剖实验当成剁肉游戏的“疯狂教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荒唐,人体解剖是一项庄重、严肃的医学实验课程,解剖人员对尸体充分尊重。昨日,记者探访南京医科大学解剖实验楼,从科学、医学的角度揭开了一些百姓所不知的神秘。

  女学生笑称解剖课不可怕

  昨天下午记者和2005年入学的一个自然班学生同上了局部解剖实验。实验师从尸体保存馆里取出3具用塑料袋包裹的尸体放在案面上,供学生解剖实验。

  记者观察的小组是局部解剖头部实验,解剖用具是小割刀和镊子,有一些备用的长砍刀,但本次实验用不着,实验师称是用来割大器官的。“在解剖之前,老师和学生都要对着尸体默哀致敬3分钟,表示对那些献身医学事业的崇高者致敬。”人体解剖学系主任丁炯教授说。

  记者所观察小组的10名学生中,有5人是女孩,记者一边观察解剖尸体,一边问她们怕不怕。“这有什么怕的呢?在我眼里,尸体和器官只是我的学习标本。”一位21岁的女孩笑着说。1个小时之后,这一小组完成了对尸体的解剖,解剖完的尸体又被包进塑料袋中,等候实验师的处理。“我们进学校以后,不会马上就进行尸体解剖实验,要经过好几个月的理论学习和长期观察系统器官标本,慢慢就对尸体毫不畏惧了。”一个女生说。

  丁炯教授告诉记者,凡是医学院的学生都不会对局部尸体解剖有畏惧感,首先他们进校就是来学医的,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其次在学校内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观察系统器官标本之后,一具完整尸体对他们来说,就是十大系统器官的组合,只不过要亲手解剖观察实物而已。

  【揭秘一】

  学医的人以什么心态面对尸体

  “在医疗工作中,尸体解剖对医学工作者极为重要,因此人体解剖医学是医学院每个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陈春荣介绍。

  据介绍,南医大江宁校区的人体解剖实验楼新建于2004年,在国内医学院中十分先进,设有解剖用尸体保存馆、人体标本陈列室和伦理教育馆。尸体保存馆保存着捐赠来用于医学解剖用的遗体;人体标本室陈列着人体十大系统器官的实物标本;而伦理教育馆则是用于教学、教育的场所。陈春荣说,“医生的医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首先是医德,其次才是医术,医生的培养首先是从人体解剖学开始的,对于那些捐赠的遗体,一定要充分尊重并予以致敬。”

  【揭秘二】

  实验用尸体如何保存

  昨天中午,记者和人体解剖学系主任丁炯教授来到江宁校区的解剖实验楼。

  走进解剖实验楼的尸体保存馆,只见数十间空荡荡的大房间内,地面上平铺了许多不锈钢插板。“插板下面是地窖,存放着的尸体浸泡在10%浓度的甲醛溶液中,遇到局部解剖实验课时,抽开插板,用塑料袋套上尸体,放进推车,直接送到实验室中。保存馆一共存放着500多具尸体,都是献身医学事业的崇高者们无偿捐献的。”该校於平实验师来到一个保存有2年时间的藏尸窖边,抽开一块插板给记者观看里面的尸体,只见尸体保存十分完好,面目栩栩如生,皮肤颜色呈浅褐色。

  【揭秘三】

  尸体为何存放两三年后才解剖

  丁炯教授介绍:“一般情况下,尸体要用甲醛溶液浸泡两三年才能用于解剖。新鲜尸体送来后,首先将甲醛溶液通过压力灌注到血管中,达到血液、蛋白质凝固,否则很容易腐烂,接着用甲醛溶液浸泡,皮肤颜色逐渐变成浅褐色。如果立即用于解剖,血液和蛋白质固定不彻底,很容易腐烂,不能用于医学观察。”


[1][2][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新征)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湖南88岁妇女长9.5公斤肿瘤 手术成功摘下(图) [下一篇]福州奇人嗜吃活物 空手剥皮放血生吃活猪鸡蛇鱼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