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古今中外
日本明治维新是如何拉开了与中国的差距?
[ 编辑:admincn | 时间:2013-11-22 23:37:05 | 浏览:次 | 来源: | 作者: ]
[ 编辑:admin | 时间:2012-09-17 10:48:07 | 浏览:1466次 | 来源:网络 | 作者:admin ]

  明治维新

  名茶上喜选,

  只消喝四碗。

  惊醒太平梦,

  彻夜不能眠。

  在这首日本民间歌谣中,首句的“上喜选”与日文中的“蒸汽船”刚好谐音。描述的是咸丰三年(1853)美国海军将领马休佩里(1794—1858)率领四条蒸汽船闯进日本的江户湾,迫使日本打开国门,对外通商,日本上下惊慌失措的情景。

  19世纪中叶,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德川幕府在日本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将日本通向世界的大门死死关上。外国人中仅有中国和荷兰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开放口岸——长崎从事商业活动,国民没有信仰自由。

  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统治者们却仍在加大盘剥和压榨。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他们拿起武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

  “在当时所发生的抗议和反对运动中,有一些暴动竟有4000农民参与,而且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形势。在武士里也有大量的思想改革运动” 。

  很快,“倒幕”阵营就壮大起来,不仅有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小市民、中下层武士,也包括力主发展实业的资本家和新兴地主中的改革派。

  同治六年十月十三(1867年11月8日),与幕府将军矛盾深重的日本明治天皇睦仁(1852—1912),下旨组织倒幕军,讨伐幕府将军德川庆喜(1838-1913)。

  十月十四日(11月9日),德川庆喜假称还政于天皇,却在大阪并着手组织兵力,图谋反叛。

  同治六年十二月初九(1868年1月3日),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的谕令,表示准许德川将军的辞退。当晚,天皇即主持召开了由“倒幕派”的皇族公卿,大臣和武士列席的御前会议。会上宣布:废除幕府,责成幕府将军德川庆喜交出领地以及财产;重新赋予天皇以权威,亲主朝政;建立新的中央政府。

  正月初三(1月27日),倒幕军连战连捷,最终在京都附近的大战中击败了3倍于己的幕府军队,德川庆喜逃往江户。倒幕军继续高歌猛进,攻陷幕府残余在北海道的最后据点,取得了内战的最终胜利。以明治天皇为首日本新政府成立了。

  重主朝政的明治天皇,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决心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

  为消灭国内的封建割据势力,他采取“奉还版籍”政策,废藩设县,将全国划为3个府72个县,终于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还废除旧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将所谓公卿诸侯之类的贵族改称“华族”,将大名以下的武士改为“士族”,大胆废除了封建俸禄。

  此外,他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在全国改革军警制度,建立新式军队,创办军工产业;学习西方文明,引进西方科技与管理;发展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才,整体提高国民素质。

  这些重大变革,在日本迅速推开,收效惊人。

  同治十二年(1873),日本开始实行新的兵役制度,在全国征召义务兵,同时改革农业税,统一货币。

  在国民“万事决于公论”的呼吁下,明治天皇决定于光绪十一年(1885)实行立宪,建立了内阁制度,并于光绪十五年(1889)正式颁布宪法,次年召开了首届国会。

  政治改革日新月异,以军事工业,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经济变革筹划也迅速变为现实。继同治十一年(1872)建成第一条铁路后,又于光绪八年(1882)成立新式银行,西方的科学技术得到大力提倡。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基本铺平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完成了部分预定的改革目标,成为中国周边迅速崛起的强邦,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

  清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看到日本在明治维新中老国新变化,其进程快得如随风转轮,结果是东方人赢得如西方人,感慨的在其《日本杂事诗》中吟咏道:

  玉墙旧国纪维新,万法随风倏转轮。

  杼轴虽空衣服粲,东人赢得似西人。

  就连日本反对维新的保守派、汉诗诗人大沼枕山,在其《春恨》诗中通过对幕府时期的怀念,也反映出明治维新的景象。

  化政极盛日,才俊各驰声。

  果然文章贵,奎光太照明。

  上下财足用,交际心存诚。

  宇内如圆月,十分善持盈。

  耳只听歌声,目不见甲兵。

  余泽及花木,各墅争春荣。

  人非城郭是,我亦老丁令。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可以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

  此时,一海之隔的中国却依然墨守成规,保守积习,妄自尊大。中日两国自此开始了势若冰炭,互相攻讦的文明冲突。

  用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话说“我国则轻视中国为顽固愚昧的老大之邦,中国则讥讽我国为轻浮躁进妄自模拟欧洲文明皮毛的一个蕞尔岛夷。 ”

  走向扩张

  日本走上强国之路,同时也走向扩张之路。

  资本主义的最初发展,其规律如出一辙:当本国的市场与原料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时,就会将眼睛转向国外。通过积极开拓殖民地,作为自己的原料供应基地、产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市场,进而推动国家的壮大。各资本主义国家概莫能外。

  正如马克思中所说: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一一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

  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日本急迫地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加之特有军国主义阴魂作祟,促使其逐步走上了使用武力,依靠战争来推行对外扩张危险之路。

  中国在这时被日本盯牢。被西方坚船利炮和近代科技冲击得茫然懵懂的中国竟没发现,自己身边那个一向恭顺的邻人已经完全撕掉了温情的面纱,开始虎视眈眈,贪婪地认为“一方面像中国人继承着过大的祖先遗产,且不能为世界各国充分利用其资源,而暴弃了天物;另一方面日本苦于人口过剩而发生国民生存权的问题,却要瞪着眼睛袖手旁观邻国人民继承着过大的祖产,此乃至不合理之事” 。

  于是,强盗蠢蠢欲动了。

  简论:

  中日两国国文化同源,地缘相邻,往还历史悠久。在被动遭遇世界时,面对的都是有了巨大科技力量,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文明强盗。两国国人几乎都是带着茫然与困惑来面对坚船利炮与不平等条约。然而,痛定思痛后,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却从闭关锁国的落后境遇中觉醒过来,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制度;废除与西方各国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经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明治维新”政治革命,终于走向强盛。而中国,无论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都走进了死胡同。在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掠夺中,百孔千疮,日益衰弱。雪上加霜的是,新近加盟到列强阵容中的日本,骤然挥来屠刀,回手给原本同样命运的中国以致命一击。中国近代最悲惨的命运悲剧,由这只“披着文明的外衣,实际是长着野蛮筋骨的怪兽”的黑手拉开了帷幕。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45年苏美英定日本主权行使范围:不含钓鱼岛 [下一篇]解读诡异的罗马预言:亚历山大大帝因何猝死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